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e农行动 正文

农业两区建设的温州答卷

2014-09-28 08:2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文 朱郁星

  #!time!#初秋的瓯越大地,连片沃野,满目生机。2011年以来,温州市针对“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分的现实状况,牢牢抓住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条主线,不遗余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嬗变。

  地在哪里?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怎么经营?温州用切合当地实际的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56个、面积44.18万亩,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51个、面积51.89万亩,将比原计划提前1到2年完成农业“两区”建设任务。

  农业两区建设的温州答卷

  地在哪里——集聚资源整合发展

  乐清市清江镇北塘村400多户农民将占全村总土地面积90%的640亩土地流转给一家专业合作社,用于实行规模化草莓种植。这一路子不但解决了土地季节性抛荒现象,还为当地60周岁以上的农民解决了养老金问题。

  在外经商的李星涛以注册资金6600万元先后在永嘉流转土地2000余亩,解决当地814位农民就业,虔诚构筑他的“绿色田野”;江阴永嘉商会会长董宗义也将自己的纺织生意交给他人管理,包下2000多亩地,回乡做起了“现代农民”……得益于土地流转大平台,永嘉长期缺乏资金关注的农业领域,如今正成为工商资本追逐的“希望田野”。

  乐清、永嘉两地土地流转的生动实践,都是温州聚集资源整合发展理念的缩影。正如省农业厅一位负责人所言:“温州的现代农业是土地流转转出来的!”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稀缺是制约温州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两区”建设,首先面临的是“地在哪里”的严峻挑战。温州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采取“确权确地”和“确权确股不确地”两种模式,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向农业“两区”集聚。4年来,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5.5万亩,比农业“两区”实施前增长47.7%;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鉴证42宗、面积7034亩、交易金额7210余万元。

  政府专项资金对农业“两区”建设的投入,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2011年以来,温州市级财政整合农业“两区”专项资金1.62亿元,增设农业主导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补助资金0.53亿元,主要用于农业“两区”建设。据统计,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两区”专项资金9.97亿元;累计修建沟渠1558.04公里,生产配套用房5.65万平方米,高标准鱼塘0.46万亩,保鲜冷库9.02万平方米;购置农机化设备6351台套;建成大棚2.99万亩,喷滴灌设施6.25万亩。

  系列政策出台为土地使用提供保障。在出台《温州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切实加强垦造耕地质量提升和后续管护工作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今年温州市政府又作出了“各县(市、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亩的建设用地指标,专门用于农业生产基地设施建设”的规定,着力为农业“两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核准设施农业用地355宗、用地面积1803.66亩。

  谁来种地——资本撬动农业投资

  前段时间,苍南观美的“锦丰农业休闲观光园”里薰衣草香气四溢,游客如潮。一期投资3000多万元的“锦丰农业休闲观光园”由温商陈忠何与台商合作投资,已在灵溪镇桃湖村、郭家车村等地流转土地1618亩,建成后,这个集番茄育苗、生产营销和休闲观光、农业培训、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观光园将成为苍南“番茄联合国”的一部分。

  这是温州工商资本撬动农业投资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典型代表。新形势下,谁来种地?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无法绕开的时代考题,温州通过聚集社会工商资本,吸引了一大批像陈忠何一样有头脑、有资本、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投身农业。去年以来,全市共计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实际到位资金67.37亿元。

  吸引来了“新农民”,还要留得住“老农民”,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温州首先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温州市的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同比增长20%,总资金超过2400万元,其中对整村土地流转种植粮食达到300亩以上的村,新增2万元补助。这一政策大大调动了各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温州全市早稻种植面积预计达44.76万亩,比去年增加2万余亩。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有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的原因,也与温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微信群里力推粮食生产密不可分。3月底,温州市政府建立了县(市、区)长、市直部门一把手和各位副市长、秘书长3个微信群,将一些领导批示、信息、批件等,直接在微信群里发送,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效能。

  如何帮助农民兄弟更好地创业致富?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出现,不仅帮助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还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农业全产业链体系。

  由马屿镇3家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组建的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营4年来累计发放贷款1.84亿元。该互助社不仅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还获得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资产质量优良,为温州探索农村金融互助平台开了先河。

  温州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以推进农村资金互助会发展为重点的现代农业金融支撑。目前全市累计发展资金互助会33家,发放互助资金5亿元,并且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恶意的坏账。

  传统农户“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蔚然成风。温州积极创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参与农业“两区”建设。据统计,全市参与农业“两区”建设的农业企业(组织)和种养大户有800多家,辐射带动面积71.37万亩。同时,形成了以“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藤桥禽业公司”、“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州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全产业链体系发展新态势。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7家,年产值175.9亿元,年销售额250.8亿元;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优势合作社集群29个。

  怎么种地——创新驱动增强活力

  瑞安80后小伙何瑞钦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倌”,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循环生态养猪经”:用大叶枸草饲养猪群,再将所有猪的排泄物送回大叶枸草种植基地,作为大叶枸草的天然肥料,以此形成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生态循环。生态循环的路子,让何瑞钦获益匪浅,“每头猪一般能比普通猪多赚200~300元”。

  狠抓生态循环,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温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健康农产品生产的实施意见》,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农产品)“一十百”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已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形成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已通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5个,示范企业5个,在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4个、示范企业2个。

  现代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种植养殖,除了循环生态的路子,科技驱动也是重要支撑力量。苍南县大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引进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大棚培育、多茬养殖技术,克服了空间缩小、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亩产由传统对虾养殖的1000斤提高到4000斤,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利润900万元。

  瑞安市陶山镇荆谷金潮港观光农场的管理技术人员通过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改写了瓯柑千年的青摘历史。“以前,瓯柑一般在农历小雪前后青果时就要采摘完毕,再进行转色转味后出售。如今,金潮港观光农场的大棚瓯柑采摘期可以从当年11月中旬进行到次年的3月份。”

  突出科技驱动,有效转变发展方式,温州以实施“院(校)地合作”项目为载体提升创新能力,与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就生态农业、资源环境等13个方面开展重点合作与研究,对17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并在农业“两区”中得到推广应用;以实施农业丰收计划为抓手,创新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机制,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大批农业科技计划、丰收计划和农推基金项目在农业“两区”中得到推广应用。据监测,温州市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均在1.6以上,比全市面上水平高出60%;现代农业园区比建成前增收24.2%。全市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今年,市级落实现代种业发展资金400万元,用于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目前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98%,养殖业良种率达到90%以上。

  怎么经营——

  培育主体完善服务

  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被称为温州市民的“菜篮子”。2006年,合作社建立了农资供应部统一采购和供应农资,并按社员惠顾额进行“二次返利”,至今累计返利26万元。此外,合作社还引进德国集蔬果清洗、切割、消毒、包装一体化生产流水线,与供销社、华峰集团、人本超市等开展合作,实行产、加、销、配送一条龙服务,探索出了合作共赢、产加结合、产销对接的品牌化农产品产销新模式,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温州市璋川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突出“为农性、互助性、互利性”,帮助社员发展特色农业生产,通过简易方式、便捷手续,让农民社员像“便利店”购物一样方便地存取资金。

  要保障农民创业,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而进一步推动温州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就要完善主体培育和服务体系。温州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体系。按照“农民合作组织内部实现生产、供销、信用三重功能融合,农民合作组织外部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合作成员自我服务三大服务共聚”的发展思路,增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专项资金,采取“补联合、奖示范、强运营”的扶持方式,积极引导“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深化“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工商登记家庭农场785家,创建各类农民合作联合组织62家,有4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资金互助、农信担保、社员互保、信用贷款、农资赊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践。

  作为国家农业部“农社对接”推广项目试点地区,温州积极创新发展代储代销、合同交易、农资连锁、品牌联合、农社对接、电子商务、智慧物联等新型营销业态。比如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通过与社区合作,整合社区爱心超市,建立固定直销店。店面由社区免费提供,但需要承担一定慈善功能,所以每个月需向社区内的每位低保户发30元的代金券。在价格和质量把关上,由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和社区参与监管,凡进入店内的合作社须是信誉好的。目前,全市兴办了221家农村综合服务社;新增56家合作社与36个社区开展农社对接,覆盖社区人口41.3万人;上半年全市农业电商销售额达5.2亿元,其中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1家。

  强化综合服务方面,温州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全程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两级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51个、服务窗口234个,培养科技示范户5031户;培育农机、植保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34家,金融保险服务组织26家。

  图片由温州市农业“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