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200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为加快中心镇转型发展,怀着“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城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2010年底起省委、省政府分别在省级中心镇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择优选择集聚辐射能力作用的特大镇和县城创新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加速新型城市化,至今已开展3轮,在全省布局了69个试点,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富饶的浙江大地。
小城市培育试点以三轮的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资源集约为手段,以建设“有大城市的功能设施和现代气息、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大幅度的要素集聚和高效利用、大批量的农民转移和稳定致富、大力度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现代化特色小城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8年来,通过强镇扩权、补全功能、提升管理,一个个“特大镇”因赋权活能而蝶变成“小城市”,通过繁荣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制度,一个个“农民”洗脚上岸变身为“市民”。小城市培育试点改变了浙江城多镇少、城镇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构建了城乡发展新格局;破解了浙江人多地少、要素不足的制约,建立了要素集约利用新机制;解决了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匹配的矛盾,探索了政府职能转变新模式。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宣传好小城市培育试点成效,为小城市培育增添正能量。特别推出“践行八八战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小城故事系列宣传报道,锚定小城市,笔墨大繁华。
浙江在线6月29日讯(通讯员 郑嵇平 记者 石潇俊)织里镇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太湖南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以来商贾云集,是集丝织、刺绣、造船、刻印书、板书业的著名乡里。历史上“遍闻机杼声”的织里,现已成为中国童装名镇、中国品牌羊绒服装名镇。
过去“一根扁担跑全国”的童装产业,如今已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昔日窄小的一条老街,现在生长成建成区22平方公里的“小城市”。当年只闻水乡土话的农村,时下已成为汇聚全国各地40万人口的移民之都。
一部追求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城市演义”正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娓娓道来。这座以童装闻名的乡镇,经历了农民创业、产业创新、“产城人融合”的城镇化过程,现代化小城市显露雏形。作为我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织里已连续多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第二。
产业求变:小城市升级“活力源”
织里,历史上因织造业兴盛而得名,史料中就有"遍闻机杼声"的记载。80年代初期,织里更以童装兴城,童装产业成为这座小城市的活力源。在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建设中,织里童装一改往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风格,换了“做法”,让小城市有了新活力。
马伟忠是织里镇上第一批童装经营户,如今他掌舵的企业“布衣草人”把童装通过互联网卖到了国外,成为当地第一位尝试跨境电商的人。“以前,我们也是前店后厂的模式,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天蹲在店门口打包的场景。”如今企业成立了电商部并开发了自己的电商平台,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在一线城市开设设计分公司。
“布衣草人”就像是织里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一个小窗口,城市产业的提档升级从中可见一斑。
目前,织里镇有13000余家童装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2017年,织里童装产量为13亿件(套),销售额450亿元。近年来,当地的这一产业摒弃之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模式,注重“微笑曲线”两端,抓牢设计和销售,同时眼光向外,积极联手代工的“编外车间”。
当地新兴的童装企业“男生女生”,更是把这种转型做到了极致。企业没有一条生产线,却通过买断产品等方式,仅用2年时间就在全国开了500家门店。“专业人做专业事。我们企业的任务,就是设计最好的产品、打造最好的品牌。”企业有关负责人说。
“一件童装,生产环节利润只有15%左右,80%以上的利润产生在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环节。”织里镇童装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点破了童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玄机。事实上,这场产业求变为小城市的发展带来后劲。
“中国十佳童装设计师”霍润才把自己的工作室开到了中国织里童装设计中心,这里也是全国首家童装设计中心。霍润才的“九色衣柜”主打设计是羽绒童装,团队完成1个系列设计一般只需1个月时间,而一个系列最多时有50多个版样。
童装设计大赛
“我把老公司的样衣制作设备全都卖了,因为设计中心这里都有,还免费使用。现在一心琢磨设计,已经跟迪士尼、西松屋等很多大品牌实现了合作。”霍润才说。全镇通过各大平台吸引高端设计人才,目前当地的各类童装设计师已近2000名。
织里童装“敢为天下先”的发展理念,也激荡着织里战略性产业的集体突围。经过多年的努力,涌现出了栋梁新材、珍贝羊绒、阿祥重工、东尼电子等一批排头兵。其中,羊绒衫龙头企业“珍贝”的纺织技术已经比曾经的业内优势企业更强,独家掌握了粗纺39支纱技术,而一般企业只能达到粗纺26支纱。“东尼电子”更是完成了从传统纺织到高端线材制造的成功转型,不仅与苹果等国际“大咖”合作,还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医疗器械、太阳能光伏等领域提供产品,并在2017年成功主板上市。2017年,织里镇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财政总收入27亿元,税收收入17亿元,2010-2017年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9.6%、13.7%和14.6%;东尼等4家企业上市挂牌,占吴兴区的比重近1/3。
能级提升:小城市砌好新“砖瓦”
织里老街曾是织里童装产业的发祥地。说起这条街的前世今生,织里村村民朱师傅激动不已。“以前,这条路环境很差,都要绕着走的,现在开始拆迁整治了,真不错!”他笑着说。在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中,织里计划投资15亿元重塑老街一带,将昔日没落的旧域打造成文化街区的新景象。
“在外来人口数量巨大的织里镇,这样的需求显然是传统的乡镇级公共医疗卫生、教育及交通资源配置方式无法满足的。无法满足这类需求,就不可能把织里建设成为一个宜业宜居的新型小城市,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织里镇负责人说,为此,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八年中,织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力度为居民提供更加符合现代城市标准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
织里镇政府市民广场
国内教育文化产业翘楚——北大培文教育集团把校园建到了织里镇,总规划面积近200亩,开设小学、初中、高中段教学,计划2019年9月投入使用。一座“小城”拿下了北京大学的教育品牌资源。
这是织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精彩缩影。目前,织里有3级乙等医院1家,学校25所,大型商贸综合体5个,电影院3家,银行16家等,还有一批诸如青少年宫等在建的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在镇行政服务中心出入境窗口,新居民小李刚办理完出国手续,他用了20多分钟就办好了出国手续。窗口工作人员王佳莉说:“现在新老居民出国、出境的比较多,有时一天办理出国、出境手续的人要超过80多人。”
织里夜景鸟瞰图
小城市培育的八年来,镇行政服务中心承接市、区下放权限230项,中心日均办理事项600项以上,居民基本实现不出镇在家门口办好事。
“这两年织里变化特别大。就业机会更多,城市环境也变干净了,还有新医院和好学校,在织里生活很好。”来自江苏宿迁的“新织里人”曹翠志在织里已经20多年,如今在这里买了房,一家人都搬到织里定居。目前,织里房地产刚性需求突出,其中60%是新居民购房,小城市能级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吸引力。2017年,作为一个人口组成多元、新居民众多的新型小城市,织里镇在探索社会治理进程中,通过一系列改革破解“小马拉大车”式社会治理难题。
乡村公园一角
自从职能调整警力下沉后,织里公安分局织北派出所棉布城警务站站长罗佳斌,就成为织里社区干部的一名特殊外援。此前他和社区干部钱会平在小区周围走访时,在附近菜场发现一处瓶装燃气违法违规经营点。罗佳斌立即启动联勤程序,一起行动将这个“潜伏”在社区的安全隐患消除了。“有罗警官在,我们就感觉有安全感。”钱会平说,自从公安分局职能调整警力下沉后,社区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就多了一位“安全卫士”。
移民战略:小城市重塑“人气圈”
用移民城市形容织里并不为过,一批批说着不同方言的新织里人在这里安家。随着织里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新织里人”汇聚小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的环境中,他们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成为融入织里小城市发展的主角。
艺术硕士李璇是第二届“中国·织里”全国童装设计大赛金奖得主,如今他在织里办起了童装企业。“选择在获奖地办企业,正是看中了织里的创业环境。”李璇说。织里已连续举办了4届全国童装设计大赛,这就像织里向全国开启的一个“觅才”窗口。
织里利济文化公园
人始终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这一理念,在织里推行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小城市培育试点之路中可见一斑,人口结构的优化也成为织里在试点建设上的一大亮点。
李培全负责的“林芊国际”,是从广东“迁徙”到织里的童装企业。“当年我们在佛山经营童装,但是发现那里大部分规模童装企业到了一定阶段就止步不前了,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弊病。”李培全说,“在织里做童装只要有想法谁都可以成为英雄。这里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市场,我们就要在这里创造林芊国际的奇迹。”
企业制定了一个5年计划:有自己的工业园、研发中心、销售团队和物流中心,这一计划不到4年就实现了,而这条路子也正是整个织里童装产业在政策引导下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流”的飞跃路径——企业为此引入了大批高端人才,为织里小城市的发展集聚了新人气。
群众开展体育运动
来自广西苍梧的李伟标是一名“新织里人”,也是该镇首届“五星”知礼人的获奖者。小李进入该镇首家上市企业——浙江栋梁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后积极参与多个技改项目,为公司降低能耗作出贡献。“‘知礼人’评选还给我出书,真是惊喜。织里已是我第二故乡,在这里创业生活我感到很有归属感。”小李说。
该镇打造了“知礼人”评选的品牌活动,对象覆盖全镇各类人群的榜样。该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举办这项活动是织里要重塑礼仪之邦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当地产城人融合的一个文化平台。近年来,当地多措并举推动新老织里人融合发展,目前由新老织里人共同参与的志愿者队伍就多达20个。
千年的江南文明,孕育了织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从一个跨越到另一个跨越,在城市化进程中,睿智的织里人,正以更加开明开放的姿态,敢想敢为,创新创强,让理想成为现实,实现织里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