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蹲点常山县芳村镇中心小学 找寻乡村教育振兴密码

2019-04-15 07:2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马悦 肖国强 县委报道组 胡江平 钱李源

  山坡前的白色建筑群,就是芳村镇中心小学新校区。 见习记者 钱洁瑗 摄 

  浙江在线4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肖国强 县委报道组 胡江平 钱李源)打开百度地图,输入“常山县芳村镇中心小学”,会跳出两个地址。两点之间相距不过两公里,却是一段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4月的春风,吹绿了乡村。山路弯弯,从常山县城出发,沿着常新线,开车疾驰不过30分钟,我们在满眼绿色的山坡旁,看到一片白墙黛瓦的教学楼——易地新建的常山县芳村镇中心小学。

  这个春天,芳村镇中心小学的910名学生,迎来了在新校区的第一个学期。带着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好奇,我们走进这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小学。

  在蹲点采访的日子里,我们逐一打破了对偏远乡村小学的刻板印象:芳村镇中心小学连续9年获得常山县教育质量优胜奖;年轻老师甘之如饴地扎根基层,陪伴学生成长;孩子们的英语成绩超群,老师有方法、学生乐学习……

  这只是70年间乡村教育变化的缩影。这些学校或许不大,却是逐渐明亮起来的灯火,成为乡村文明的光源,照亮乡村发展之路。

  现代化乡村小学是什么模样?

  前阵子,春雨连绵,镶嵌在绿水青山中的芳村镇中心小学别有一番风味。朦胧中,徽派风格的教学楼与周围的山水、民居融为一体,古色古香,耳畔传来风声、雨声、读书声……颇有古时学堂的味道。

  车子刚停稳,校长甘亚军迎上前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进了学校,就不用担心淋到雨了!”

  原来,在他身后是一条连廊,串联起灰白色调的行政楼、教学楼、食堂,以及教师、学生宿舍。连廊下,孩子们欢呼雀跃、畅快奔跑。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因细小变化带来的幸福感,荡漾在孩子们的小脸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告诉我们:“以前,我们跑着跑着就会‘撞车’呢。”

  原先的校园真有这么“袖珍”吗?

  甘亚军带我们来到芳村老街尽头,这里便是占地21亩的老校区。这也许是芳村镇最破旧的校园了,43岁的甘亚军,在这里当了10年校长。

  校门一开,我们被地上细致的“规划图”所吸引——通道地面上标注了箭头指示、进出方向、先后次序。由于学校场地不够,24个班级的学生上下学进出校门、去食堂吃午饭的路线需要精心设计。就连课间操列队的位置,也考验着甘亚军的智慧。

  更有些难为情的是,学校的厕所“工位”不足,没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六年级的沈梓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有时候,我们上厕所还得排长队。”随着农村“二孩”逐步成长,最多容纳25个班级的老校区已“捉襟见肘”。

  变化源于2017年初。常山县确立了“民生优先”的发展战略,把振兴教育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当年,投资5000多万元的芳村镇中心小学新校区启动建设。学校面积扩大了两倍,还配置了250米环形跑道、足球场、体艺楼等;曾经苦于没有场地开设的书法课,有了单独的教室;女孩们向往的舞蹈房,已经有了第一批学员……

  学生宿舍楼里好不热闹。学生家长邵玉军一边给孩子铺床,一边忍不住感叹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上下铺可是里三层外三层加固的,现在不仅床铺结实了,每个房间里还都配有厕所、洗漱台、热水器。”常年在外打工,他牵挂女儿的心,终于在这一刻被新校舍的温暖包裹。

  拾级而上,我们站在行政楼四楼向外望,远山高低起伏、云雾缭绕,犹如一幅蕴含浓郁农耕文化的水墨丹青,让人体味“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意境。

  甘亚军掏出手机,迫不及待定格此刻的美景:昔日的老校区已成为历史,或许还会在梦里出现,但眼前,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现在,在芳村集镇上,最好的建筑是小学,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乡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怎么保证?

  下午1时,我们坐进六(1)班教室的后排,英语老师郑玲玲即将开始上课。

  这节课讲“形容词的比较级”。黑板前的投影仪上,出现了知识点。智能的教案节省了以往写板书的时间,郑玲玲把更多精力放在练习中,纠正孩子们的发音。为了让41个学生都清楚每个单词、每个音节的发音,她放慢语速,变换着不同的语调和表情;提问“谁能朗读时”,台下齐刷刷举起一片小手,一张张小脸全情投入,似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用力。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乡村学校“缺师少教”,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芳村镇中心小学的情况如何?

  “我们已经连续9年获常山县教育质量优胜奖了。”甘亚军指了指新校区门口一块金灿灿的牌子说,“尤其是英语,许多进入初中的学生,都回来感谢老师为他们打下的基础。”

  一所乡村小学的英语成绩能遥遥领先,奥秘在哪里?

  老师们相互琢磨着,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甘亚军——“校长很有魔力,也很有原则。”

  上任的第一天,甘亚军就遇到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问题:学校大门关不上,因为开车、骑车的村民来回都要从学校“借道”……很长一段时间,老师们人心惶惶,根本没有心思上课。

  “这样的环境,老师们能教好书吗?”甘亚军当机立断,“这校门一定要锁上!老师安心,才能带给孩子希望。”那段时间,他开始给老师们“洗脑”,“有问题找校长”成了大家的“护身符”。

  有了撑腰的人,老师们心无旁骛,潜心教学。也就是从那时起,学校的教学质量突飞猛进,“九连冠”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了。带着这份荣誉感,年轻教师也自我加压,申请调动工作的少了,大家都憋足劲,要为芳村孩子的明天尽心尽力。

  工作才三年的90后英语老师江晓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以最快速度换好座位——按照事先排好的师徒关系,一对对坐好。“小师父”除了要自己学习做作业,还要监督小徒弟的作业完成情况,一对对“学习共同体”你追我赶,成绩悄然提高。

  这些教学方法没有人传授,全都是年轻教师自己摸索的,对于山里娃,他们有一套。“周一到周五,老师们也都住在学校,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做改进课堂教学。”江晓乐说,“当大家都认同的时候,就会齐心协力,为孩子们打下坚实基础。”

  “这个学期,又有3个孩子转学回到芳村读小学。”说这句话的时候,甘亚军一脸骄傲——这些年,回流的学生不少,让家长动心的不仅是学校硬件的改善,关键还在于教学质量。

  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孩子。10年前,简单的一句话,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10年间,甘亚军放弃了好多调岗的机会,他的心里有个声音:这个常山西北的乡村,也同样在孕育中国的未来。

  乡村教育发展路在何方?

  老师教学水平高,但是能留得住他们吗?

  “许多老师愿意来,来了就不愿走。”甘亚军的回答,再一次让我们感到意外。这一回,他邀请我们去村里看看。

  从芳村镇中心小学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近20分钟,到达芳村镇中心小学下属的一个教学点——前进小学。

  眼前的两层教学楼功能齐全——一楼是教室,二楼是教师宿舍。前进小学教学点为镇上中心小学分担了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所以,29名学生按年纪分成两个班,两名老师包班上课。

  年轻教师余佳佳负责的二年级班,有17个学生。上个学期,班级期末平均分在该校同年级5个班排第一令她很欣慰,“这可是城里人都羡慕的小班化精准教学。”她笑着打趣说,“或许有一天,‘小而美’会成为农村教育的长板。”

  不孤单吗?

  余佳佳笑了。我们眼里的“孤苦”,在她看来却是一种怡然自得的享受:教室外的菜地里,蓬勃生长的青菜、生菜是她生活的点缀;二楼宿舍的案头上,《教育美文》《如何当好班主任》便是最好消遣,“这里的日子就像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一般。”

  不愿离开的还有城里来的老师。上个学期,常山县天马二小的数学学科带头人黄美建,交流到芳村镇中心小学。在县城执教近30年,黄美建也没想到,大山里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第一选择就是到乡村来实现自身价值。”黄美建说。

  在这半年间,黄美建隔三差五就要去学生家中家访。“你能想象吗?现在还会有家长‘阻挠’老师的教育,认为只要给吃饱穿暖,让孩子自己长大就行了。”对此,黄美建很是焦虑。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城乡教育的差距,最终还是人的差距。” 他的焦虑不无原因:教育资源的缺失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匮乏也可以克服,真正可怕的是思想意识的麻木。

  和黄美建一样,甘亚军也很着急。去年底,他和班主任做了细致调查,90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近半,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孩占了15%。

  这些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除了老师们的陪伴,甘亚军还想到了一个关键词——“生活”。在他看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应该成为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的理念和目标,“要让孩子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只有让学生独立自主,教育才算取得实效。”

  这些年,学校多次组织孩子们体验蔗糖的制作,由多学科老师一起来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科学老师注重提升探究能力,数学老师注重培养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语文老师侧重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散落在乡间的某个教学片段、某次相遇对话,也许就是乡村教育大潮里泛起的一朵朵浪花,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教育,乡村振兴的基石。在乡村老师们的心中,乡村教育振兴的密码就在生活里: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