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全省治堵掀起新高潮

2016-12-23 10:21  来源:浙江在线陈潇奕 章科

  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浙江在线陈潇奕 章科)有人说,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网恰如密布于人体的血管,无论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哪根血管堵塞都会影响到肌体的健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日益增大,客观而言,拥堵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的“通病”。在车流不断激增的前提下,缓解交通压力,让老百姓畅快出行,依旧是我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2012年11月,我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全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程,提出了5年实现“全省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总目标。今年是我省治堵起承转合的第4年,4年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治堵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措施,纵深推进治堵工作,让老百姓在出行路上收获真正的获得感。

  从源头出发实现规划引领

  控车、通路两项措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是追根到底,治堵的关键在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是对城市功能布局的考量和检验。因此,城市治堵,规划先行。

  近几年,省、市及重点县域在前3年治堵工作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了“十三五”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规划。明确“解决问题、引领发展”规划编制的导向,注重做好资源、战略、体系、策略四个整合,从而多维度、全方位地通过交通引领城市规划革新,从源头上控制交通流量。

  首先,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把城市建设发展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基础资料利用好、整合好、消化好,绝不能拿一些类似出行调查的简单数据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

  战略的整合,即在清楚回答城市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等趋势和前景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城市布局结构,明确规划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从战略的高度、历史的高度、长远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城市的发展,从党委、政府的角度和发展要求出发来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广集众智,找准发展方向,力求做成一个开放的、综合的、能够自我修复补充和发展完善的方案。

  与此同时,治堵规划编制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如交通、规划、市政、交警等,所谓体系的整合,就是要站在全市高度,打破条条、块块的模式,把部门体系整合成为全市统一的体系,成为市委、市政府主导城市发展的指导体系,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放开眼界、打破壁垒,全力实现突破。

  最后,策略的整合,就是跳出交通系统本身,把治堵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城市发展问题甚至是一个政治问题。集合城市发展的各个策略,从解决城市长远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社会和谐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出发,综合研究,整体考虑。

  从民生着力实现公交先行

  今年,全省各地兴起了又一轮“绿色出行,公交先行”的公益活动,进一步树立和推广了“公共交通优先就是人民群众优先、绿色交通优先”的理念,携手大众共同营造绿色交通先行的良好氛围,助力我省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如今,杭州、宁波市正在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其他9市正在创建省级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城市。各市围绕大运量公交线路、特色公交线路和守时线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增强了公交吸引力。据了解,2015年全年全省新增公交车辆2013辆,完成率156%;公交线路运营班次总量提升了6.7%;新增公交首末站32个,完成率103%;改造港湾式公交停靠站145.5对,完成率132%。

  “实际上交通结构的调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改革,是对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的再分配,公交先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老百姓的出行体验,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减轻了交通压力。”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说。

  毫不夸张地说,“公交都市”建设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是治理交通拥堵、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既是大势所趋,更是现实需要。因此,要加大公交站场建设力度,新增1000辆公交车辆,新(改)建1000个公交站点,新增1000公里公交运营里程;在道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确保公交路权优先,以人为本,保障多数人的出行;要优化公交线路网络,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换乘效率和通达率;要加快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通过创建公交都市(公交示范城市),进一步发挥公共交通高效、便捷、低碳、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城市交通通达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从途径入手实现多元治理

  如今,随着交通拥堵及其各类特征的逐步凸显,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对于治堵问题研究的愈发深入,在治堵的过程中,治理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针对实际问题,呈现出多元化治理的格局。

  以静态交通为抓手,实现停车的分类管理。通过加大旧小区的改造力度,充分挖掘地下空间,推出停车产业化新政等措施,不断改善静态交通。杭州市积极推进停车产业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颁发了全省第一本公共停车场整体产权证;嘉兴市采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金5.3亿元开发地下空间;舟山市拆除老城区机关单位旧办公楼改造成公共停车场。

  以科技为先导,强化交通的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思维,加强资源共享和系统应用开发,提高管理时效和管理精确度,引导市民高效便捷出行。如今,我省11市已发布城市交通运行指数,对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数据监测,继续推进三大系统(智能化公交运营调度系统,智能交通诱导、停车诱导系统和多功能城市交通公众出行服务查询系统)建设,深化大数据在交通行业的创新应用,让老百姓享受科技治堵成果。

  再以杭州G20治堵实践为例,从全市域电动新能源车、公共自行车,到公交场站的建设、快速路网的拓宽,以及停车场库的建设等,每一种方式方法都体现了综合治堵的合力效用,为城市的拥堵开出的一张张“药方”,极有成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发挥了全省治堵排头兵的作用。

  治堵之路,道阻且长。

  城市公共交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砥砺前行的途中,我们要始终牢记顺应发展所需、回应民生所求、保障群众出行作为治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民生为“指南针”引领、推进和检验各项治堵工作,让城市交通更顺畅,让群众出行更便捷,让老百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