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浙江治水剿劣这一年:碧水清流润民心 产业升级新发展

2018-01-15 08:3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施力维 梁国瑞

  浙江在线1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梁国瑞)经过省、设区市、县(市、区)三级复核验收,各级媒体公示,2017年12月27日,我省当年初制定的剿灭劣Ⅴ类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这也意味着浙江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一年来,全省各级干部、6.1万余名河长,签下军令状、责任书,践行治水承诺。从杭州钱塘江畔到丽水山区小溪,13万公里河道、数万个小微水体,水质得到根本改善。

  一年来,一批突出水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城乡面貌更加美丽;众多拖累浙江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被打破,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一年来,治水剿劣收获了人民群众的点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美丽浙江”的美好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治断面清细流

  重现诗画江南美景

  环境就是民生。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丽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

  2017年冬至,“红灯笼,乌篷船,一湾碧水绕萧然”的江南水乡美景,在萧山区萧绍运河重现。萧绍运河断面是2017年初全省仅剩的6个省控劣Ⅴ类水质断面之一,由于流域内工业企业众多,外来人口集聚,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多重污染源叠加影响,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2017年3月,萧山区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以断面剿劣为突破口,向全区288条河道延伸,发起综合治污“冲锋号”,并于2017年底前完成了全面剿劣任务。

  “断面水质是流域水环境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剿劣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治水办(河长办)副主任王以淼说,流域水质提升的背后是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治水剿劣策略,通过截污纳管、清除底泥、产业整治、生态修复等手段,全省主要河道的外源及内源污染问题得到了综合治理。

  “截、清、治、修”四字诀已成为浙江剿灭劣Ⅴ水的重要经验。2017年以来,浙江新增城镇截污纳管3000公里,雨污分流进入到居民家中的阳台污水管;5万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入常态化运维;河湖库塘清淤超过1.1亿立方米。

  通过工程性治水和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多年来淤积的河道污染物被彻底清除,全省58个县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消劣,钱塘江、苕溪等六大省级河长水系水质总体保持优良。

  大河清,小河净。依托流域治理成果,浙江还将治理范围延伸到了与群众日常生活更为密切的沟渠池塘等小微水体,实现了水环境治理无盲区、全覆盖。

  小微水体剿劣全国无先例、无标准。浙江通过征求专家团队、群众代表等意见,制定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验收方式,确保小微水体消除“黑、脏、臭”的感官污染,群众能从治水中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7年,浙江省共剿灭劣Ⅴ类小微水体16455个。门前小河清清,溪水潺潺,留住了乡人,唤回了乡愁。

  打破坛坛罐罐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水中,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一年来,浙江以剿灭劣Ⅴ类水为突破口,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印染、化工、制革、造纸过去是影响曹娥江流域的四大重污染行业。为根治岸上污染源,绍兴上虞区启动化工、印染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关闭淘汰污染企业74家,兼并重组入园13家,淘汰落后印染产能2700万米。工业污水实现有序纳管,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

  曹娥江一江清水,换来了新的产业、人才、资金。集电子竞技、移动社交、电子商务等信息经济和泛娱乐新经济业态为一体的“e游小镇”在江畔崛起。不少从事化工、建筑的上虞本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始涉足电子竞技、网络游戏等热门产业。浙大网新、惠普、新华定制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在小镇建成投用,项目投资超50亿元。

  剿劣行动启动以来,全省整治涉水地方特色重点行业企业636家。主要工业园区污水基本实现纳管处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防止企业偷排污水。农业生产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红利显现,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

  “浙江通过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环境治理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说,在浙江,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和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生产方式正逐步形成。

  更值得欣喜的是,多年来的治水剿劣,提高了百姓的环保意识,绿色的生活方式已悄然深入大家心田。

  干部群众合力

  巩固提升保长效

  在2017年初的全省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上,各地干部还逐级签订了“军令状”,分工层层明确,责任条条细化。如今逐条比对数据,这一年的治水成绩单已经一一兑现。数据的背后是干部群众的血与汗。

  河长制是落实河湖治理责任的有效机制。为确保全面剿劣,2017年,浙江各地编制了1.1万余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1.6万余个小微水体“一点一策”方案。

  烈日下、寒风中,全省各级河长、护水志愿者奔忙在治水一线,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而默默付出。有基层治水干部甚至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2017年4月,刚刚结束巡河工作的宁波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泵站管网分公司副经理王飞耀回到公司食堂。原本匆匆扒几口饭,王飞耀就会回到治水一线。可是这一次王飞耀倒下了,“认真负责”“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他永远留在了大家的记忆中。

  为了配合河长履职,助力地方剿劣,2017年我省还建立了治水剿劣督导制度。盛夏,省、市、县三级1.4万余名干部走出机关,撸起袖子,卷起裤腿,来到治水一线,参与剿劣。8个多月来,全省督导员共出动近15万人次,检查劣Ⅴ类河道和小微水体3万多个,发现并协助当地解决问题8000余个。

  除了河长、督导员,在浙江剿劣任务最重的33个断面,还配备首席技术顾问。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环保专家学者,一人负责一个断面,担当治水“最强大脑”。治水专家主动上门,满足当地治水技术需求。

  在剿劣任务最重的台州,专家学者和河长商议治水方案,提供技术支持,会议一开就到深夜。“基层治水经常会面临现实的技术难题,蛮干肯定比不上巧干。”台州市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张振清称赞,“沉下来”的技术专家们是一场“及时雨”。

  全面剿劣并非一劳永逸,更不能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接下来,全省将充分总结这一年来形成的制度经验,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在深化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扩大工作成果上下功夫。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