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浓情小镇 风景“浙”里独好

2017-09-29 14:32:49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南苏 陈奋飞 
浙江城镇用户数最多,
影响力最广的微信公众号

  ——写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周年之际

  这一年,它精准发力,加强规划设计和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一年,它劈波斩浪,整治环境卫生和城镇秩序,敢叫旧貌换新颜;这一年,它攻坚克难,倒逼经济转型,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一年,它锐意创新,整治乡容镇貌,悠悠乡愁一语道不尽。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它是城乡黏合剂,它是社会发展和城乡统筹的生力军。然而,小城镇也曾一度“生了病”: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的“集镇病”;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杂物乱摆、衣服乱晒、广告乱贴的“农村病”;还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去年9月,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拉开序幕,针对1191个小城镇,展开六大专项行动,包括规划设计引领、卫生乡镇创建、“道乱占”治理、“车乱开”治理、“线乱拉”治理、“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小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镇面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使之成为人民向往的幸福家园。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一年过去了,在“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新定位、新使命下,镶嵌在浙江广袤大地上的一个个小城镇,有着“百川东到海”的广阔包容性,有着“浮天沧海远”的强劲生命力,他们驶向的未来态势正好,前景正明。

  踏遍青山人未老,小镇蝶变,风景“浙”里独好。

  还一方绿水青山

  破浪前行 打造浙派风景大花园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沿着蜿蜒曲折的隐潭溪,漫步风景秀美的上虞区岭南乡街头,旅游设施与民居相映成趣、融为一体;白墙黛瓦,咖色围栏,与远方的青山绿水,彰显出和谐之美。

  岭南,只是全省1191个计划整治的小城镇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首先向环境问题宣战的坚定意志,是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念。

  然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要消灭的不仅是环境乱象,归根结底打的是一场社会治理的硬仗。

  “小城镇管理涉及部门多,职能经常有交叉,推诿失管现象普遍存在,仅靠执法部门的突击整治,一些顽疾难以根除。”在杭州市小城镇整治办专项行动组组长曹明看来,“街长”治镇更有针对性,更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曹明口中的街长制,首创于建德市乾潭镇,正如“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创新一样,“街长制”也是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这项创新举措不仅在当地富有成效,更在全省推而广之。

  此外,乾潭镇在实践中开创了小城镇整治建设EPC总承包模式,高效有序地推进整治。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分在治,七分靠管。一时治好了,管理却没跟上,长效机制没有及时建立,必然很快反弹。

  今年5月3日,蜂拥而至的游客,造成龙泉市上垟镇镇口发生短时间交通拥堵,网格员和镇上群众通过手机APP反映问题,从上报分析到派人处置、问题解决,只花了10分钟。

  这一切的背后,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群众而言,“四个平台”的建立,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办好事。对管理者来说,基层治理的全国性难题由此而破。

  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这场攻坚战中,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管理,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整治乡容镇貌实行“项目制”,明确每个乡镇的整治项目清单,掌握项目进展,督促按时落实;针对“车乱开”,建立“支队指导、大队监督、中队跟踪、民警全程参与”四联动机制;网格化“治乱”,将全镇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专人管理,每块区域卫生包干,每天有专人巡查……

  一系列创新机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护美绿水青山,助力小城镇综合整治大步向前推进。

  载一世浓浓乡愁

  感知幸福 建设融情宜居家园

  过去,从衢城进入衢江区廿里镇,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破烂陈旧的老房子,如今这里已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公园。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的是城市发展的短板、民生的短板、安全的软肋、美丽的死角。面对家乡巨变,廿里镇人民喜上眉梢,宜居环境也反过来促成百姓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曾经,温州市鹤盛村的路上不乏这样的场景:几位村民坐在家门口洗菜,地上满是菜叶和污水;路边的垃圾桶附近,扔满了垃圾,老烟民们边走边抽烟,烟蒂随手乱扔。

  如今的鹤盛却变成了这样:家门口村民们边聊天边摘菜,脏菜叶放在一边,最后一起扔进垃圾桶。走在路上,很少再有村民随手扔垃圾,都愿意多走几步路将垃圾扔进垃圾桶。老烟民们也愿意捏着“烟屁股”,将烟头抛进垃圾桶。

  在温州山福镇,父亲在儿子林葱的不断劝说下,主动将自家违建的铁棚屋拆除。虽然铁棚屋的面积不算大,但这是对违法建筑的“自查自纠自拆”,给全村村民树立了榜样。接下来的日子,千余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陆续顺利拆除,为山福镇的转型发展腾留出一方净地。

  家乡环境的改善,百姓有口皆碑、有目共睹,而小镇转型令百姓致富,才真正让满满的幸福感和浓浓的获得感彻底走入人民心中。

  在金华市磐安县陈界村,经过改造和整治,环境更加整洁,小洋楼错落精致地分布其中,当地打出了“沪上人家”的牌子,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休闲旅游,吸引了周边大量游客,走出了“山海协作”的新路子,打开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通道。

  浓浓浙味小镇,悠悠故里乡情。小城镇整治,让外出的百姓不再守望乡愁。

  破一重发展掣肘

  经济转型 激发城镇内生活力

  截至目前,全省1191个小城镇计划实施整治项目2.3万余个,计划总投资1737.43亿元。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城乡面貌,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更为发展腾出了空间,为转型逼出了后劲。

  环境资源,是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基础。

  丽水龙泉市宝溪乡,为了打造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活水进村公园”,通过巧妙设计,将溪水通过四通八达的地下水渠,引至村中各个角落,既便于村民生活生产,还形成了集青瓷文化、水文化、乡土文化为一体的生态和谐的景观。如今的宝溪到处都可见生态和谐的生动景观,宝溪水生态得以进一步优化。

  景区化的小镇,使得宝溪乡的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全乡累计发展农家乐民宿54家,日接待能力达3000人次,民宿经济遍地开花;游客人数已呈井喷式增长,仅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同比增长500%,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同比增长200%。

  环境综合整治,也是转型升级的引领之手。

  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一张张富有年代感的照片,一段段简洁的文字介绍,仿佛带着大家走进了民国时期。在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集镇,目光所及是望不尽的漫山翠竹和赏不完的民国风情。

  “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提出的这句口号,在莫干山镇得到生动的实践。依托洋家乐发展的先天优势,莫干山镇将打造民国风情小镇与全国一流的国际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更加鲜明。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年多来,集镇范围内新开民宿23家、旅游商品7家、传统手工艺5家、文化创意10家、特色餐饮12家,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逐步成型。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一脉相承,让自然环境天蓝水清,社会环境宜业宜居,更以重整山河的气势倒逼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小城镇长效发展的内生活力。

  回首过往,辉煌成就令人倍加自信。展望未来,只有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持续奏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华彩乐章。

编辑:徐光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